SM百科:恋幼癖(Paraphilic infantilism,成人宝宝)

恋幼癖,也叫成人宝宝(简称“AB”),是一种通过扮演婴儿或幼儿状态的角色扮演活动,属于年龄扮演的一种。就像其他成人扮演活动一样,恋幼癖可以根据参与者的喜好和场景,表现为非性化的兴趣、某种性癖,或单纯是为了获得安慰的活动。参与这种活动的人,通常被自己或他人称为“成人宝宝”或“AB”。

恋幼癖的行为因人而异,可能包括穿上幼儿风格的衣服、戴尿布、抱着毛绒玩具、用奶瓶喝水、吸吮安抚奶嘴,或者在与他人互动时,体验温馨、怀旧或被关怀的感觉,比如用婴儿语言说话。有时,它也可能涉及BDSM中的一些元素,比如扮演受虐角色、接受“强制”行为、惩罚或羞辱等。

恋幼癖常与尿布恋物癖有关联,但两者不完全一样。尿布恋物癖是指从自己或他人穿戴、使用尿布中获得快感或满足,但不一定涉及扮演幼儿。喜欢尿布恋物癖的人常被叫做“尿布爱好者”或“DL”。不过,这些标签有时并不能完全概括所有行为。所以,恋幼癖和尿布恋物癖常被统称为“成人宝宝/尿布爱好者”,简称“AB/DL”或“ABDL”。

和其他性癖一样,恋幼癖的心理原因目前没有统一说法,相关研究也很少。一些理论认为,性癖可能与独特的“性爱地图”(个人的性偏好模板)、童年时期的心理印记,或性吸引目标的改变有关,但科学界尚未达成一致。恋幼癖有时可能与受虐癖、尿液癖、服装癖或其他自愿参与的性癖相关。

特点与实践

恋幼癖者(常被称为“成人宝宝”或“ABDL”)是通过想象自己是小孩并扮演小孩角色,来获得性快感或情感安慰的人。这属于更广义的性角色扮演,可以独自进行,也可以和愿意的成人伙伴一起玩。作为一种性癖,恋幼癖虽然是非主流的性兴趣,但通常不会导致心理问题或健康困扰。有些人参与成人宝宝扮演,只是为了感受童年的美好和被关怀的温暖,性欲是否参与以及程度如何,取决于个人和具体场景。

无论是独自玩还是与他人一起,恋幼癖的一个重要部分是穿上幼儿风格的衣物,比如尿布、连体衣、塑料裤,或者带有可爱图案、鲜艳颜色和童趣设计的衣服,还要用上一些幼儿用品,比如安抚奶嘴、奶瓶、毛绒玩具、婴儿房风格的家具等。其他行为可能包括坐在高脚椅上吃饭、睡在婴儿床上或荡秋千等。根据个人喜好,这些行为可能与尿布恋物癖等其他癖好相关。

成人宝宝的另一个重要表达方式是像小孩一样行动或参与童年活动。比如,爬行、在地板上玩玩具、在涂色本上画画、吃或喝童年常见的食物(像果汁盒、鸡块、软糖)、模仿哺乳、用尿布“尿湿”或“弄脏”并被更换、午睡、抱着伙伴或毛绒玩具、用婴儿语言说话等。

关系动态

与伙伴一起进行恋幼癖活动时,会有多种互动方式,参与者可能扮演不同角色。有人会扮演“小可爱”(模仿幼儿的成人),有人扮演“看护者”(像父母一样照顾小可爱的人),还有人可能是“切换者”(在不同场景中切换角色)。这种常见的互动模式通常被称为“看护者/小可爱”或“CG/L”。

在温柔的场景中,小可爱可能被看护者抱抱、喂食、换尿布等,享受被关怀的感觉。这种情况下,成人宝宝可能希望被温和对待,体验被照顾的安心感,或暂时放下成人的责任和压力。在其他场景中,可能会加入BDSM元素,比如被批评、被拒绝使用成人设施,像禁止用厕所,因为调皮、尿湿或弄脏尿布而被责骂、打屁股或惩罚。在这种情况下,兴奋感可能部分来自受虐的心理。

性行为

成人宝宝扮演有时会涉及自慰或与自愿成人伙伴之间的性行为。但有些人选择不进行常规性活动,可能是因为这会干扰他们扮演婴儿的感觉,也可能是因为他们的兴趣完全是非性化的,只追求舒适或被关怀的感觉。

和其他性癖类似,恋幼癖带来的快感可能部分或完全替代传统性行为,让人在高潮时不依赖常规方式。不过,这因人而异,取决于个人的性兴趣和偏好。

流行程度

由于恋幼癖的私人性和社会禁忌,关于它的普及程度或发生率的数据非常少。成人宝宝扮演通常是私下进行的活动,医学文献中也记录不多。

如果非主流的性行为没有造成生活困扰、个人痛苦,通常不会被认为是不健康的,也不需要精神病学干预。因此,参与恋幼癖这样隐秘活动的人,通常不会引起心理健康专家的关注。很多人不觉得自己的性癖是疾病,也不想改变自己的行为。他们可能因为其他问题寻求心理咨询,或者在被他人发现后,才被鼓励或要求针对性癖接受治疗。这使得了解恋幼癖在人群中的真实分布和流行度变得很困难。

与其他行为的关系

恋幼癖涉及多种行为,不同专家对其分类方式也不一样。

与尿布恋物癖的关系

严格来说,尿布恋物癖者是因为成人穿尿布的想法感到兴奋,不一定涉及年龄扮演。但实际上,恋幼癖和尿布恋物癖有很多重叠,“AB/DL”这个词常用来概括这两种兴趣。由于尿布是成人宝宝扮演的常见道具,尿布恋物癖常被看作恋幼癖的一部分。

性学家约翰·曼尼认为,尿布恋物癖是对衣物的性吸引,而恋幼癖则是对“变成”婴儿身份的兴趣,两者有所不同。

与BDSM的关系

有时,恋幼癖会涉及BDSM元素,比如通过强制穿幼儿服装或尿布来建立支配与臣服的关系,或者在场景中加入惩罚和羞辱。

《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》(DSM)提到,性受虐者可能希望被当作“无助的婴儿”并穿上尿布,这一关联也被其他研究者认可。尤其是对女性恋幼癖者,受虐癖似乎更重要。心理学家D·理查德·劳斯和威廉·奥多诺霍指出,如果扮演婴儿不涉及羞辱或痛苦,恋幼癖不一定符合性受虐的诊断,而可能被归为其他类型的性癖。性学家约翰·曼尼认为,恋幼癖可能与受虐或羞辱的场景相关。性学家威廉·B·阿恩特认为,恋幼癖结合了恋物癖、易装癖和受虐癖。波兰的《性学评论》研究显示,28%的恋幼癖者对BDSM感兴趣。

与易装癖的关系

一些成人宝宝会穿与性别刻板印象相反的衣服,比如男性穿“女性化”的服装,这种行为常被称为“娘娘腔宝宝”。喜欢受虐型恋幼癖的人可能参与强制性易装。

与毛圈(furry fandom)的关系

在恋幼癖、尿布恋物癖和毛圈文化的交集中,有“婴儿毛”和“尿布毛”这样的子群体。他们喜欢扮演年轻、带童趣的拟人化动物角色,可能在毛衣内外穿尿布。

与恋童癖的对比

恋幼癖绝不能与恋童癖混淆。成人宝宝只是在自己或与自愿成人伙伴间进行角色扮演,通常不被儿童吸引,也不寻求儿童作为性对象。性学家格洛丽亚·布拉姆说:“了解并接受自己性癖的成人宝宝,通常知道这可能与童年经历有关,他们非常注意保护真实的儿童。”

性学家雷·布兰查德和库尔特·弗罗因德研究指出,恋幼癖者通过扮演儿童,例如使用童年物品和行为,增加与成人性伴侣间的权力差异,体验受虐幻想;而恋童癖者则是对儿童有性吸引。犯罪学家斯蒂芬和罗纳德·霍姆斯认为,恋幼癖可能有缓解压力的作用,类似易装癖,但它本身不是犯罪,与儿童性虐待无关。

心理学临床意义

和其他性癖一样,恋幼癖是一种非主流的性兴趣,但这并不意味着心理不健康。自2010年代中期以来,精神病学界认为,大多数有非主流性兴趣的人没有心理疾病。

医学界努力区分安全的性癖表达和可能导致心理问题的性癖障碍。对于恋幼癖这样的自愿行为,只有当它引发明显的个人困扰时,才可能被视为问题。感到满足和舒适的恋幼癖者,不会被认为心理不健康。

病因学

关于性癖原因的研究很少,截至2008年几乎停滞,目前还不清楚恋幼癖是否与其他性癖有相同原因。

至今没有大规模研究探讨恋幼癖的原因、普及程度或社会影响。这可能是因为这种行为较为少见,且很少有人因恋幼癖本身寻求心理咨询。一名80岁恋幼癖者的案例显示,他的兴趣可能与6岁时的头部受伤有关,但无需治疗。

2020年的一项在线调查发现,喜欢ABDL的成人可能有焦虑特质和童年被父母拒绝的回忆。

性爱地图理论

性学家约翰·曼尼提出,性爱地图是脑海中描绘理想恋人和性活动的模板,通常在8岁前形成,贯穿成人生活。他认为,性癖可能是因为童年时期的异常经历或压力导致的。

心理印记理论

一种假设认为,性偏好可能通过类似心理印记的过程形成。如果在发育关键期缺乏某些刺激,可能会将性吸引与类似的东西(比如尿布或母亲的管教)联系起来,导致痛苦、羞辱与性的关联。

性目标错误理论

另一种理论认为,恋幼癖是性目标错误,原本对儿童的性吸引转向了自己,表现为希望自己被当作儿童对待。这一理论受到批评,认为它将非主流性表达过度病理化。

心理动力学回归理论

精神分析理论认为,回归是面对压力时退回到童年状态的一种心理机制。2019年研究发现,童年虐待可能与恋幼癖相关,个体可能通过扮演幼儿获得安慰,带有受虐元素。

其他理论

一些研究尝试将恋幼癖解释为强迫症或多种心理问题的症状。心理学家杰伊·费尔曼认为,恋幼癖者希望与同龄人交往,但心理上希望被当作婴儿对待。

历史

1990年代初,旧金山举办了首次成人宝宝活动“婴儿周”。之后,互联网成为主要平台,提供书籍、杂志、音视频和相关用品,还有24小时热线。恋幼癖作为一种生活方式,出现在美国、英国、德国、澳大利亚等国家。

“尿布桶朋友”组织在旧金山成立,到1995年通过杂志、书籍、脱口秀和网络拥有约3000名成员。2001年,纽约成立“仍在尿布中”组织,专注尿布恋物癖。2008年,“尿布桶朋友”扩展为全国组织,声称有15000名成员。

2016年,Tykables在伊利诺伊州开设首家专为恋幼癖的实体店,引发争议。店主认为这有助于减少对社区的误解。

历史术语与定义

“恋幼癖”最初指成人保留儿童特征,或医学上未能达到性成熟。“性恋幼癖”也曾用于描述青春期延迟。

西格蒙德·弗洛伊德用“心理性恋幼癖”指未完成心理性发育的人。威廉·斯特克尔将它作为包含恋幼癖和其他性癖的类别。

性学家约翰·曼尼创造了“婴儿癖”一词,指对穿尿布婴儿的吸引;随后,他又提出“自恋婴儿癖”,描述希望自己扮演婴儿的兴趣,与真实婴儿无关。

詹妮弗·佩特和格伦·加巴德受电视剧《急诊室的故事》启发,提出“成人宝宝综合征”,描述极端的恋幼癖案例,相当于DSM-5中的“性癖障碍”。

如今,“恋幼癖”是临床术语,“成人宝宝”是日常用词。“AB/DL”则广泛用于描述成人宝宝、尿布爱好者及相关兴趣的社区。这些名称在性癖社区已使用多年,但起源难以追溯。


相关文章

发表回复